
“熊孩子”究竟为什么这么熊?背后原因让所有家长反思...
著名主持人孟非曾经发过微博,希望在高铁上设立“熊孩子”车厢,把熊孩子统一安排在一个车厢里,方便管理。虽然这个提议有些极端,但也...
著名主持人孟非曾经发过微博,希望在高铁上设立“熊孩子”车厢,把熊孩子统一安排在一个车厢里,方便管理。虽然这个提议有些极端,但也表明熊孩子的表现确实是很多乘客很反感的现象。
除了第一种,还有第二种家长,他们本身就三观不正,更别指望他们能够教育好孩子。知乎有个网友提到他的一次经历。一个小女孩在电影院的卫生间里洗手,浪费了很多洗手液,她的妈妈出来后,大声制止她。本以为她妈妈要批评她浪费,但妈妈居然说:“倒了这么多,滑到了怎么办?”
这位家长心里根本没有公共物品这个概念,孩子浪费了公共资源,她心里想的只是孩子会不会受伤,这样的家长比起过分宠爱的家长更加令人不齿。
熊孩子长大了会怎样?
6月8日,四川资阳某中学老师杜某被家长舒某纠集的社会人员殴打,起因是杜老师曾制止舒同学在校“耍手机”“耍朋友”,家长对学校老师的管理不满,隐忍到高考后,“考后算账”。
6月13日,安徽某小学刘老师因批评了课堂违纪的董同学,被学生的家长堵截暴打,血流满面,额头伤痕达十几厘米。
熊孩子并不会因为长大就有所改变,家长们为熊孩子辩护时最常用的那句话“孩子还小”,只是安慰自己的言辞罢了。他们的孩子即便长大也不会成为他们期待的社会精英。
一位网友说自己的老公出身最底层的农村,他小学时欺负他的那些熊孩子现在基本都还在农村过着打零工盖房子看场子流水线的日子,他通过努力学习高考逆袭,现在过着住高档小区孩子上双语幼儿园的日子。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哪里来的竞争?根本不用竞争,何谈打败。
受过优良教育,在成长道路上受到过正确指点的孩子往往不会走弯路,他们的父母会告诉他们生而为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在这个社会上应该遵守的规则和道理。这些是熊孩子不曾经历的教育,也注定了他们无法成为完整的社会人。
孩子是可塑的,只是你愿不愿意塑造
我身边一位朋友经常出差,见到的熊孩子也不在少数,但真正管教熊孩子、并且教育的很好的却屈指可数。只有一次,让他印象颇深。
他乘坐的那列高铁上,基本上都是大人,只有一位妇女带着孩子,小男孩本来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但没过十分钟,便开始活动起来,他的妈妈及时制止了他,但过了十分钟,孩子又开始闹腾起来。来来回回折腾了三次,他的妈妈终于忍不住了,把孩子拉到一个角落,非常严肃地看着他。
“妈妈是不是告诉过你不要乱跑?”孩子点头
“那你为什么还要乱动?”孩子开始大哭。
“不许哭。”妈妈制止他。
小男孩就又从大声哭变成小声啜泣。
然后在车厢连接处就听到他妈妈说:“出门之前妈妈就告诉你,公共场合不准吵闹,不能给别人添麻烦。你在过道里跑来跑去,打扰别人休息,你是要当一个大家都讨厌的小孩吗?”
小男孩继续小声哭着,他妈妈再说完以后顿了几分钟,也蹲在了小男孩身边,问小男孩还闹不闹,看到小男孩摇头以后,他妈妈就牵着小男孩回了座位。拿出纸巾帮小男孩擦了擦脸,然后他妈妈又拆了包饼干给小男孩,小男孩也就安安静静坐在位置上吃着。
之后小男孩就再也没吵闹过,反而是连要去上厕所,都先和妈妈说一声再好好地走到洗手间去了。
孩子对于这个世界是充满好奇的,可塑性也是最强的,就像是一块橡皮泥,可以捏成无数种形状,有智慧的家长就能把孩子捏成成熟的样子,而那些放纵孩子的家长则只会让孩子野蛮生长。
没有人是生来就会当家长,孩子在成长,家长也在成长,但家长的成长往往会决定孩子的成长,不想让孩子“熊”,首先别让自己“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