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市歷史
窯業 编辑 早期台灣傳統民間建築的屋頂以紅瓦為主要的材料,清治時期均由唐山海運抵台,直到清代末葉,人口激增台灣才有瓦窯的設立。南...
窯業
编辑
早期台灣傳統民間建築的屋頂以紅瓦為主要的材料,清治時期均由唐山海運抵台,直到清代末葉,人口激增台灣才有瓦窯的設立。南部的瓦窯大多分佈在台南縣六甲二鎮、高雄縣旗山鎮溪洲及大樹鄉大樹、竹寮兩村。巔峰時期在大樹鄉部份曾達二十多座瓦窯,所產的紅瓦等建築材料銷遍高雄、澎湖、屏東、台南四縣市。但因建築方式改變及建築材料的革新,紅瓦窯也逐漸沒落。目前瓦窯僅剩高屏舊鐵橋北方的三和瓦窯中的三座窯,所生產的磚瓦大多供作傳統式建材與古蹟修繕之用[50]。
鹽業
编辑
主条目:臺灣鹽業史
高雄的鹽田歷史可以遠溯自明鄭時期。早期台灣所需食鹽仰賴中國商人定期由中國進口,而在1661年後的明鄭時期,清帝國開始對台灣實施經濟封鎖,使得鹽源中斷,於是參軍陳永華首先於台南瀨口地區教導台灣人民引海水製鹽,為台灣鹽業的開端。之後又分別於今日臺南市永康區與高雄市鹽埕區闢建洲仔尾鹽田與打狗鹽田,食鹽由民間自由產銷,官方僅就鹽埕面積課徵鹽埕稅。當時的瀨口鹽埕、洲子尾鹽埕、打狗鹽埕為台灣三大古鹽場,直到1895年割讓台灣後方告終止。在此近170年間,在高雄地區陸續又闢建瀨西場(高雄彌陀鹽田)、瀨東場(高雄大林蒲鹽田)。日治時期時高雄地區再新增北門中洲、蚵寮與高雄鹽埕鹽田等。
日治後期在台灣總督府之策劃之下,於1930年代以改進台灣曬鹽工業為由,有計畫的引進日本財團資金,陸續新闢台南四草、布袋新塭、高雄竹滬、七股台區與中寮、頂山、後港等新式鹽田,隨即又由台灣製鹽株式會社大舉併購由台灣人所持有的鹽田,台灣曬鹽產業遂由民間自由生產與會社多元經營型態轉變成台灣製鹽、南日本鹽業及鐘淵曹達三大會社寡占之局面。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由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也自日治政府接收所有會社曬鹽場,日本雖於1952年簽署舊金山和約放棄台灣主權,但因當時的國民政府因內戰失敗遷台無暇接收鹽業,乃成立台灣製鹽總廠繼續從事鹽業生產,1947年3月12日訂頒之鹽政條例後鹽業方始正式移植台灣。
但二戰後所成立的台鹽因受限於天候條件,始終無法與低廉的進口曬鹽競爭,2002年5月台鹽宣告停止曬鹽,鹽田土地移轉台灣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接管,台灣之曬鹽產業從此劃下句點。[51]
水產業與漁業
编辑
1867年的打狗港哨船頭
打狗位於南台灣主要漁場之中心地區,從南洋北上而來的黑潮,到了台灣南端的鵝巒鼻後分流,一支順著太平洋沿岸繼續北上,另一支則由西部沿岸進入澎湖水道,與北來的中國沿岸流交會,導致魚群大量聚集於此處。早期打狗近海海面盛產鮪魚、旗魚、鯉魚、飛魚等魚類,冬季則以盛產烏魚聞名。尤其是烏魚,一到冬季便自北方南下,到溫暖的海域產卵,許多閩粵居民也這樣追逐烏魚群來到打狗港。自荷屬時期開始打狗即是台灣的漁業重鎮。但初期打狗的漁民主要以筏或舢舨船,進行近海漁撈為主,所得之漁貨主要運往紅毛港及旗后等魚市場拍賣。
日治時期大正元年(1912年)打狗港第一期築港工程之後,哨船頭運河週邊開始提供寬廣的漁船停泊船渠、魚市場設施、整修鐵工所、製冰廠、冷凍廠等,因此漁業基地便開始集中至哨船頭運河口。大正8年(1919年),鼓山魚市場和在哨船頭對岸的哈瑪星渡船場落成啟用。昭和2年(1927年),可容納50噸以下漁船150艘的鼓山漁港建設完成,哈瑪星開始取代哨船頭成為高雄漁業中心[52]。
1943年《臺灣水產統計》中的台灣各州廳水產業者與漁船數量比較圖,高雄州為其中最高者。[53]
在漁業發展方面,根據大正13年(1924年)統計,高雄地區有竹筏310餘隻,帆船50餘艘,發動機漁船12艘,漁獲量不多。於是台灣總督府、高雄州及水產會分別訂定獎勵及輔導措施,致力提昇漁業發展,昭和8年統計時(1933年),共有動力漁船202艘,日本型帆船41艘,中國式帆船24艘,竹筏有643隻。而中國式帆船、竹筏大多為台灣漁民所有,動力漁船及日本型帆船則大多為沖繩漁民所有。
1946年,接收台灣的國民政府將日治時期的「高雄漁業會」改組為「高雄市漁會」。1948年設漁會信用部辦理漁會會員個融資事宜,並鼓勵漁民增購漁船設備及更新漁船,促進漁業現代化。1951年以後,隨著各種經濟外援的增加,台灣政府不斷鼓勵漁業界運用外援專業貸款建造新型鋼殼漁船,並積極拓展國外漁業整補基地,使高雄漁業由近海漁業逐建邁向遠洋漁業,並成為國際上鮪魚、魷魚主要生產國之一。
但由於遠洋漁業的發展、遠洋漁船數量的不斷增多及噸位不斷增加的情況之下,鼓山漁港與魚市場的規模開始不敷使用。1963年至1967年之間,嚴家淦內閣乃於前鎮地區另行闢建遠洋漁船基地。1975年高雄港第二港口完工,遠洋漁船紛紛改往前鎮漁港停泊。1986年再在前鎮漁港擴建新式漁業專用碼頭,可容納100噸以上漁船600艘,區內畫分為製冰、冷凍加工區、棧械修理區、漁產加工區、漁具供應區、倉庫區、商業區、油庫、魚貨拍賣場、漁民福利中心等,使前鎮漁港成為台灣最大的漁業中心[54]。
而近海漁業則因過度撈捕使得近海漁源日漸枯萎,加上勞工短缺,使得漁獲量日漸衰微,因此前來鼓山魚市場停泊的近海漁船也日漸減少。1984年高雄區漁會遷移至前鎮漁業大樓之後,漁業相關的產業如漁業公司、商行、五金行、照相館、製冰廠等,亦隨之遷移或沒落,鼓山魚市場也開始漸漸淡出歷史。近年來,高雄市政府乃將哨船頭碼頭重新規劃為觀光碼頭,以期能重新找回昔日的繁榮。
農業
编辑
製糖
编辑
日治時期的橋仔頭糖廠及糖業鐵路。
南台灣的砂糖貿易早在十九世紀初期便已十分興盛,當時主要的貿易對象以中國為主,當時每年砂糖貿易總值約五十萬墨西哥銀幣。羅賓內洋行(Robinet & Co.),是最先在打狗地區開港前最早登岸設立洋行的美商。1854年至1857年間,與香港美商Gideon Nye & Co(英语:Gideon Nye)合作,並由台灣府道台獲得樟腦專賣權,在打狗設行,買賣樟腦、茶、糖、豆類。[55]
另一位美商Crosbie船長也於1855年早期進入高雄和當時的台灣府道台協商,並取得砂糖與稻米貿易的資格。根據1855年7月28日《舊金山每日前鋒報》(San Francisco Daily Herald)的報導,他以稻米及砂糖每100袋1美元,鴉片每捆50分的價格,以及100美元的港口稅購入一船貨物。
日治時期,1901年日本總督府在總督後藤新平主導下,引進三井財團及鈴木藤三郎等四百餘位技師,在橋仔頭發展新糖廠,使台灣的糖業在最初設廠的十年之內便增產十倍,成為世界糖業經濟的奇蹟,加上當時歐洲大戰前後的歐洲各國之間無法取得平衡的砂糖關稅和補助問題,使得台灣砂糖在國際間的價格極被看好。而1920年代時由於國際糖價高漲,使得這個時期成為糖業黃金時期。1932年砂糖生產量高達九百六十萬公擔,成為日本帝國的重要經濟支柱,也造成橋仔頭當地土地、農業、工廠、交通、金融等產業大革命,但由於甘蔗的收購價格由糖廠決定,導致甘蔗的收購價長期低落,蔗農生活困苦,因此日治時期台灣蔗農流傳一句俗諺:「第一戇,載甘蔗予會社磅」。[56]
1900年,橋仔頭糖廠施工前,日治政府便開始設立火車站及郵便電信局等基礎設施,開始為橋仔頭地區帶來交通活絡的影響。1901年2月,糖廠開始於「台南縣仁壽下里橋仔頭庄大路墘」著手施工,除了完成工廠內貨運鐵路支線、進口製糖機器等硬體規劃外,並開始與附近村落交涉收購甘蔗。橋仔頭糖廠是目前所知全台灣首座鋼架建築。1903年,以耕牛來牽拉的牛牽輕便軌道在橋仔頭舖設,這也是五分仔鐵路的前身。4年後,載運甘蔗專用的五分仔鐵路正式誕生。1904年時,高雄望族陳家也因配合日本「米糖王國」政策,設立新興製糖,為台灣最早的本土糖業。1905年,橋仔頭地區開始有電話線的架設。1907年,橋仔頭的第二製糖工廠設立。隔年另成立橋仔頭酒精工廠,蒸餾甘蔗製糖後酒精,這也是台灣第一座生產酒精的工廠。1909年,成立橋仔頭鑄物工廠(即台灣機械公司前身)。1910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陪同英國大使到橋仔頭參觀台灣糖業的發展成果。隨著橋仔頭經驗的成功,新式糖廠在台灣如雨後春筍般設立。全台都以橋仔頭模式經營,其中以現今屏東地區的阿緱糖廠規模最大。而除了橋仔頭之外,旗山也是高雄地區製糖重鎮,旗山糖廠成立於1908年,並成立日本高砂製糖株式會杜,成立初期壓榨甘蔗能力為每日1,000公噸,隔年再與鹽水港製糖株式會杜合併,並改名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旗尾製糖廠所,同時改製白砂糖,可日產1,800公噸,1910年時並設置旗山車站,並以俗稱「鐵籠車仔」的小火車來往於旗山、九曲堂、鳳山和屏東之間運送糖料及搭載乘客。[57]此外,日治政府為滿足砂糖貿易的需要,更廢掉清治時期稅收最豐富的瀨南鹽場(今鹽埕區),全力發展高雄港以利砂糖外銷,這也促成1924年高雄市的設立。
日治末期,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南進政策,日治政府開始推展「工業化台灣」的策略。開始研發的製糖相關產業,諸如無水酒精、紙漿原料及酵母等副產品,原來的單純的食品加工業開始轉變為「甘蔗化學工業」。昭和19年(1944年),鳳山小港成立東亞製紙株式會社,原計畫利用台灣製糖會社後壁林廠提供的蔗渣為原料製造牛皮紙,但因二戰遭盟軍轟炸,故最後並未能正式動工。
二戰後,由於台灣政府南糖北米的政策,砂糖出口仍繼續為當時的台灣賺取巨額的外匯,對穩定戰後的台灣經濟深具意義,一直到1963年,蔗糖始終是外銷產品的第一位。但1960年代開始的產業轉型,加上1966年國際糖價爆跌,使得台灣的糖業地位漸漸為加工生產所取代。
稻米
编辑
高雄縣的美濃及旗山為高雄地區的穀倉,早期栽種的稻作為在來米。在清治時期的美濃地區,水利設施共有龍庄水圳和中圳埤兩個系統。龍肚水圳是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由龍肚庄鍾丁伯率先捐資領眾開鑿,工程款由龍肚河邊寮、橫山庄等地的農民集資。灌溉受益田地約數百甲,期間曾與鹽樹腳等庄因爭水廝打告到鳳山街衙門。而中圳埤是在道光八年(1828年)時大雨時,鄰近的羌仔寮溪與大坑溪水勢暴漲所形成的湖泊,主要供應美濃庄至月光山下的田地。[58]
在清治時期美濃地區的水稻種植多是小地主擁地分配佃農種植。田租則採「分成制」,地主得稻作收成中的一成五至二成,而佃農則得八成至八成五,但到清治末期時,地主分配得六成,佃農僅得四成。且因耕地有限且移入的客家移民日漸增加,收益分配有限,以致光緒年間經常發生米糧短缺。
1904年時,日治政府對美濃地區進行土地丈量,在所做的基礎普查資料中,龍肚庄共有「上田」116甲。明治32年(1898年),為增加稅收及取消佃農制,日治政府公布《台灣地籍規則》和《土地調查規則》。明治41年(1908年)時,日治政府設立竹子門水力發電所,並計畫利用發電後的餘水灌溉。於是在美濃境內開鑿獅仔頭圳路,灌溉附近一帶44餘甲田地。後來歷經數次延伸圳路,至今共分「導水幹線」、「第一幹線」、「第二幹線」、「擴灌幹線(竹頭角幹線)」、「農地重劃圳路」等五個主要系統。而在建造獅仔頭大圳的同時,日治政府也在荖濃溪北岸建設堤防1,300多公尺,以防美濃南隆地區田地水淹之苦。大正9年(1920年)美濃正式實施街庄制。大正十年(1921年)時,美濃水稻種植面積共有4,600甲,農戶數達3,975戶,比旗山高出二倍。大正15年(1926年)開始由日本引進蓬萊米,但因對病蟲害抵抗力弱使得產量較低,因此種植面積不多。昭和6年(1931年),日治政府再開鑿龜山圳以灌溉南隆農場區域內的540甲田地。而經由獎勵水稻旱植、獎勵箕乾日曬法、蓬萊米的普及[59]、除草機的引進、和獎勵直條法,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時,美濃庄的農業總額達1,901,624日圓,其中米的產量是1,726,692日圓,佔總產額的90.8%。1950年之前,美濃地區水稻品種多為在來米,1956年之後蓬萊米的種植面積開始超越在來米。1949年之後,台灣政府開始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政策,美濃地區高達74%的佃農,也因這一波土地改革,使得自耕農的數量增加到78%。
美濃的水稻栽種培面積在1940年時已有約7,000公頃,1976年最高時7,924公頃之譜。而傳統耕作的動力為水牛,1950年代時,美濃水牛總數高達2,998頭,但1970年代開始台灣水稻開始農機化,農戶普遍使用俗稱「鐵牛」的個人式耕耘機,除用水牛耙犁田地四周邊角之外,整地的工作均由大型曳引機取代,且因化肥也逐漸取代堆肥,使得牛糞的需求量減少,野外大量使用除草劑使得牛隻的食草缺乏,以及工業化後農業勞動人力的流失,使得水牛逐漸自台灣農業社會中消失。
但二戰後的台灣政府以低糧價政策控制整個糧食市場,意使稻米價格維持在低價,使工業化政策下大幅增多的勞工仍可以以低廉的糧食價格維持生活。但長期的低糧價政策,使得米價並未隨經濟增長而有所成長,這也使得稻農難以種植水稻維持家計。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區設置後,更使得美濃農業人口僅剩11,156人,且多以女性勞動人口為主,而男性人口逐漸往工業發展。加上稻米種植技術改進,孫運璿內閣為因應稻米生產過剩而在1984年開始實施稻田轉作計畫。美濃地區稻米種植面積因此逐年遞減,至1994年時僅剩3860公頃。且隨著2002年台灣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美濃地區傳統稻作景觀更加岌岌可危。
菸草
编辑
日治時代,日本在台灣引進菸草種植,主要栽種於高雄美濃及花蓮地區,菸草種植除了引進大批日本移民外,也為這些地區引進移民式建築,最為人所知的便是菸樓。「菸樓」主要有兩種形式:大阪式與廣島式,建築差別在天窗的設置位置,美濃地區都是大阪式菸樓。大阪式菸樓的天窗設於太子樓兩面壁牆上,是極具地方歷史的建築物。菸樓主要用來燻烤菸葉,菸葉一年採收一次,時節約在農曆春節前後,當菸葉收成後,將菸葉夾於竹竿,上架於樓層內,以低溫火慢慢烘培,等到乾透之後,再分等級、包裝後送繳公賣局收購。菸葉鼎盛時期,美濃菸草產量可佔台灣總產量的四分之一,相較於其他作物,高收入的菸草業也奠定了當時美濃的經濟基礎。[60]但1970年代時,由於產業變動使鄉村地區人口外流,菸作也慢慢消逝。
而在美濃菸草產業中的代表人物當屬美濃菸草大王林春雨。林春雨在昭和14年(1939年)開始種植當菸草,二戰之後的巔峰時期曾擁有20甲土地,16甲菸葉種植面積及菸樓10棟而成為美濃當時的首富。
香蕉
编辑
台灣香蕉原從中國大陆引進,1960年代至1970年代為台灣經濟成長中的重要角色。日治時期,日治政府在台灣各地皆有種植香蕉,主要產地在台灣中南部地區,而高雄縣的旗山地區香蕉生產密度與產量冠於全台灣,故有「香蕉王國」的美譽[61]。1909年(明治42年)時香蕉年產量6.322公噸,1935年(昭和10年)外銷量達到117.30公噸。而到了1967年外銷量為382.051公噸,佔總產量的58%,出口值佔總出口值的9.54%,1930年代與1960年代是台灣香蕉兩次黃金時期,外匯曾達台灣輸出的八分之一,但1967年黃葉病使台灣香蕉外銷受極大的打擊。[62][63]
商業
编辑
鹽埕區
编辑
1937年開幕的高雄銀座曾是高雄市的主要商圈,1938年創立的吉井百貨更是高雄第一家百貨公司,1958年開幕的大新百貨是第一間由台灣人開設的百貨公司,也當時曾是南臺灣最大的百貨公司、全臺灣第一間安裝電動手扶梯的百貨公司。越戰期間(1964年—1969年),位於鹽埕國小附近的「堀江商場」,舶來品充斥,顧客川流不息。堀江緣起自日治時期,高雄的愛河原有頭前、後璧兩條河道。高雄港築港計劃實施後,後壁港消失,但為疏通水量,便在現今七賢三路和瀨南中街附近挖掘水道,稱為堀江(貫穿聯鹽埕南北的小運河),堀江商場約崛起於1938年,當時這一帶稱為「堀江町」。二戰之後,堀江加蓋後稱為大溝頂,並漸漸地匯集了來自南部地區的移民人口。當時的台灣物資缺乏,加上政府當局限制人民出國觀光並實施貿易管制,一般商行很難取得舶來品。但堀江商場則因臨近高雄港,且高雄港的三號碼頭至十一號碼頭幾乎涵蓋整個鹽埕區,因此外籍船員常攜帶外國貨品和當地人交易,於是各地的水貨便漸漸集散於此,堀江地區也因而成為高雄及南台灣最有名的舶來品集散地。後來因為大溝頂一帶違章建築的拆除(五福路至大公路一段),使得部分商家遷徙到現在的商場,但隨著高雄市行政中心由鹽埕區移出,商業中心也由原本的大新百貨為主的堀江商圈向東轉移至新興區以大統百貨與新堀江購物中心為主的五福商圈。堀江商場已不復當年的榮景,鹽埕區的人口日漸減少,繁華的景象也逐年沒落。[64]
1978年,台灣第一座地下街購物商場高雄地下街在舊市政府對面成立,共計三層,佔地共三萬坪,原先被視做鹽埕區恢復繁華的希望,但由於管理不易在1980年代中期成為治安死角而遭詬病,最後在1989年12月18日的一場空前大火中被燒毀,之後高雄市政府便開始回填地下街專作平面公園之用[65]。
位於鹽埕區富野路一代,在1940至1950年代,為高雄地區贓物買賣的大本營,也是竊賊銷贓最便捷的地方,遂有「賊仔市」之名。而販賣的貨物,多以衣物及腳踏車為主,偶爾也有電器、珠寶之類。由於贓物價格低廉,光顧於此地商家者不乏其人,但隨著生活品質改善,高雄地區居民對於來歷不明的二手物品已不感興趣,也由於衣物及日常用品等贓物的來源漸漸中斷,目前僅存賊仔市俗稱而無實際銷贓交易存在。[66]
大統百貨與新堀江
编辑
1975年大統百貨在高雄市新興區開幕後,開始帶動鄰近玉竹街及新堀江的形成,但1995年的大統火災之後,大統人氣也隨之消散,新堀江商場和玉竹街也曾陷入低潮。而新堀江商場原本依附於大統商圈,原本是對應鹽埕區舶來品集散的堀江商場,商場內為許多一至二坪的營業門市。而新堀江商圈在大統百貨因大火沒落後並未隨之沒落,商場外圍的商圈,包括有奧斯卡電影院(今已歇業)、及流行服裝、飾品、小吃等攤販。[67]
三鳳中街
编辑
三鳳中街座落於高雄市建國三路以北與縱貫畫鐵路以南之間,此地位在日治時期臺灣話稱為「三塊厝」的地方,是一條集合南北雜貨販賣商的街道。為了因應華人過年時期辦年貨的習俗,每年過年前一個月至除夕夜是本街最熱鬧的時期,人潮擁擠、水洩不通,也是各家媒體採訪的焦點,時有「北迪化,南中街」的稱號。近幾年來因各大賣場的競爭,買賣盛況已經大不如前,為此,各商家在與經濟部配合協助下,成立「三鳳商機促進會」,並整修改建街道的硬體景觀與設施,以拉攏人潮回流。
工業
编辑
水泥業
编辑
水泥約在1867年傳入台灣,當時被稱作紅毛土。1910年5月,淺野水泥株式會社在台北府前街設立台北出張所,由小田耕治出任首任所長,開發台灣方面事業,於1912年(大正元年)派人進行水泥原料調查,準備在台灣設廠製造水泥。經調查認為台南廳打狗山(即今日的高雄壽山,俗稱柴山)有足夠之石灰岩量可供製造水泥。1917年,高雄廠旋窯興建,建於柴山東側中間的區塊,為台灣首座水泥廠,同年並試車運轉,年產量為30,000公噸。
淺野水泥株式會社在高雄製造水泥的技術,原來採用原石Limestone燒成法,之後產量需求日增,所以改為生灰燒成法。1917年,經董事會之決議,編列八萬餘日圓進行製程改良,但改良並未成功。但即便如此,高雄地區所產之水泥,不但馳名全島,而且大量輸往對岸的福州、廈門、汕頭、香港,甚至遠至南洋等地。為因應日漸增加的需求,1930年及1943年擴建兩座乾式豎窯,三座窯水泥年產量為36萬噸。
二戰之後的台灣政府接管日治時代的水泥廠合併成立台灣水泥公司,但因戰亂產能降至90,000公噸[68]。台泥公司其生產所需的原料及成品,即藉著愛河河道及鐵路鐵道,運送水泥原料、與將成品輸送到外地。1954年至1974年的廿年間,除將台灣水泥移轉民營外,另外還有永康、嘉新、建台、東南、啟信、亞洲、環球、正泰、信大、力霸、南華、欣欣、幸福等十三家加入民營水泥業的行列。1991年之後,為因應西部礦源枯竭,郝柏村內閣正式決定水泥業東移。也開啟了花蓮地區長達數年的環保抗爭。
造船業
编辑
1937年6月,日本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開始投資成立台灣船渠株式會社。1946年5月,成立台灣機械造船公司,由台灣船渠株式會社與位於高雄的株式會社台灣鐵工所、東光興業株式會社進行合併。1973年7月,中國造船公司成立,座落於小港區的臨海工業區內,是十大建設中第一個完成的重要建設,於1975年建廠同時,中船即承建美商44萬5千載重噸超級油輪。1977年7月,中國造船公司改為國營。2007年3月3日更名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69]
鋼鐵業與拆船業
编辑
高雄市為台灣的重鎮鋼鐵產業及工業重鎮。1900年,台南府城到打狗的鐵路開始通車,為打狗現代化的第一步。1901年,日本三井集團在高雄縣橋仔頭設立第一座新式機械製糖場—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由於製糖業的高利潤是日本政府當時在台灣的重要經濟來源。於是為因應由台灣各製糖工廠對製糖機械的維修、製造等需求的打狗鐵工所便在1919年設立。1940年,唐榮在高雄成立了第一所由民間經營的唐榮鐵工所,以廢鋼為原料,以電爐進行煉鐵,是台灣首屈一指的鋼鐵廠,鼎盛時唐榮鐵工所軋鋼量曾佔全台灣一半。[70]
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高雄港遭受美軍猛烈轟炸。1945年,日軍無條件投降時,高雄港內的沈船高達178艘。1946年,開始打撈港內沈船,也開始了高雄港拆船王國的一頁。沈船拆解後的廢鋼材料,成為鋼鐵業原料的來源。1960年,高雄臨海工業區設立,一貫作業的拆船業及煉鋼廠成立。1973年,高雄市創下世界拆船量第一的紀錄。
1975年,高雄港第二港口竣工,開始能通航十萬噸以上大型礦砂的燃煤船,促成了台灣及高雄鋼鐵工業的成長。中鋼公司於1977年起開始生產。[71]而民間傳統的拆船業者,也發展至進口礦砂冶煉的一貫作業廠與電弧爐煉鋼廠。大型鋼鐵廠如盛餘、燁興、燁隆等鋼鐵公司相繼成立,產品也由以往內需型轉型出口貿易。高雄港的開發及台灣政府的政策,塑造了高雄為台灣的鋼鐵城市。
石油化學工業
编辑
1941年,日治政府為因應二戰所需,在後勁設置第一座煉油廠,提供岡山空軍總部及左營海軍總部的軍需油料。1944年成立第六海軍燃料廠,為今高雄煉油廠之前身。戰後國民政府高雄地區重大的建設之一為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油),1946年,國民政府接收合併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帝國石油株式會社、日本石油株式會社高雄製油所、日本石油株式會社苗栗製油所、台拓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天然瓦斯研究所等單位,在楠梓後勁地區成立中油,佔地約200公頃,曾帶動石化相關工業發展與台灣經濟成長。1968年4月10月,中油完成建設第一座輕油裂解工場。同年10月,高雄港擴建計畫完成,並完成大林埔外海浮筒及海底油管,可供大型油輪卸油。
1970年代開始,蔣經國內閣開始推動十大建設,中油在林園成立林園廠,增產石化基本原料。隨後二輕、三輕、四輕陸續開工;1975年底,完成林園、仁大(即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後,石化業開始躍升為高雄縣最重要的產業。台灣石化業成為亞洲僅次於日本的石化業區域,同時也帶動下游塑膠、橡膠等工業的發展。1981年時,台灣石化業及其下游的產品(不包括紡織品)佔台灣總出口金額的16.4%,生產毛額佔製造業的總生產毛額12%。[72]
不過,中油也是楠梓區居民與民意代表抗爭最激烈的議題,由於長期的排放廢氣,加上漏油等環保事件頻傳,後勁居民常以「地下水是黑的」,來形容中油對地方的危害,因此也面臨居民抗爭強烈要求遷廠的壓力。1986年2月20日,行政院院會通過輕油裂解更新計畫,預定1987年動工,1992年完成。1987年7月17日,第一場反五輕說明會在楠梓後勁夜市舉辦;7月24日,在西門圍場;8月5日,反五輕自救會成立。此後,展開長達5年以上的後勁反五輕環保自救運動,是為台灣1970年年代環保理念萌芽到1980年代環保運動抗爭的里程碑。[73]
加工出口區
编辑
加工出口區的構想形成於1960年代,當時台灣政府面臨財政困難、外匯短缺及失業率偏高等問題,極需發展外銷產業;時值歐、美、日等國家製造業外移,因此蔣經國政府及孫運璿內閣陸續施行「外國人投資條例」、「華僑回國投資條例」及「獎勵投資條例」等,並設立加工出口區。高雄港區的高雄加工區首創世界上此一類型之加工出口區,為兼具自由貿易區與工業區兩者之長的綜合園區,成立後僅2年餘區內已呈現飽和狀態(80家投資廠商),於是1968年繼續籌建楠梓加工出口區,於1973年建成。當時在加工出口區上下班時間皆可見到成群穿著作業服的男女作業員,創造出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74][75][76]
1987年間,受台幣升值及國際市場分工的改變,台灣勞力密集產業面臨產業升級轉型的壓力,許多加工出口區的工廠撤資關廠、遷廠至勞動力更便宜的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繼續留在台灣的工廠則在1990年代開始,大量引進女性外籍勞工替代本國勞工從事生產線的工作。而因引進外勞,近年使得使楠梓的後勁又成為「外勞國際村」,外勞大半在長老教會、天主教堂聚會,形成後勁另一類型的新聚落。
肥料工業
编辑
高雄地區的肥料工業基礎是在日治時期所奠定。最初設立的肥料工廠為硫酸錏廠。二戰後,成立台灣省高雄硫酸錏公司及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其中硫酸錏公司設備是由中國漢陽兵工廠拆解運至高雄,1940年開始建廠,位於中山路與民權路交會,原址原為日治時期的高雄鐵工所,為台灣首座自製肥料的工廠,主要生產無水氨、硫酸、硫酸銨等產品,在台灣農業發展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當時與台灣鋁業公司並稱兩大,為重要人士參訪高雄必定行程之一。不過,由於時代變遷及產業轉移,公司經營虧損日大且設備老舊對當地污染甚鉅,高雄硫酸錏公司已於2002年關廠結束營運。[7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