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波兰世界杯 世界杯球星排名 直播吧世界杯
首页 >> 直播吧世界杯
涅槃說法──隋唐舍利容器的圖像意涵

涅槃說法──隋唐舍利容器的圖像意涵

Open navigation menuClose suggestionsSearchSearchenChange LanguageUploadSign inSign inDownload free for days0 ratings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0 views14 pages涅槃說法──...

Open navigation menuClose suggestionsSearchSearchenChange LanguageUploadSign inSign inDownload free for days0 ratings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0 views14 pages涅槃說法──隋唐舍利容器的圖像意涵

本文探讨了隋唐时期舍利容器的图像意涵,分析了舍利埋藏制度的发展及其与佛教涅槃和再生说法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文本和图像的解读,揭示了唐代棺槨造型的象征性及其对佛教文化的影响。最终认为唐代舍利容器不仅承载了舍利的意义,更体现了再生与说法的综合表现。Full descriptionUploaded byzsean888AI-enhanced description

DownloadSaveSave 涅槃說法──隋唐舍利容器的圖像意涵 For Later0%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undefined0%, undefinedEmbedSharePrintReport0 ratings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0 views14 pages涅槃說法──隋唐舍利容器的圖像意涵本文探讨了隋唐时期舍利容器的图像意涵,分析了舍利埋藏制度的发展及其与佛教涅槃和再生说法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文本和图像的解读,揭示了唐代棺槨造型的象征性及其对佛教文化的影响。最终认为唐代舍利容器不仅承载了舍利的意义,更体现了再生与说法的综合表现。

Read moreDownload0 ratings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0 views14 pages涅槃說法──隋唐舍利容器的圖像意涵

本文探讨了隋唐时期舍利容器的图像意涵,分析了舍利埋藏制度的发展及其与佛教涅槃和再生说法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文本和图像的解读,揭示了唐代棺槨造型的象征性及其对佛教文化的影响。最终认为唐代舍利容器不仅承载了舍利的意义,更体现了再生与说法的综合表现。Full descriptionUploaded byzsean888AI-enhanced description

Carousel PreviousCarousel NextDownloadSaveSave 涅槃說法──隋唐舍利容器的圖像意涵 For Later0%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undefined0%, undefinedEmbedSharePrintReportDownload nowDownloadYou are on page 1/ 14SearchFullscreen

議藝份子

第十八期

1

涅槃說法

──

隋唐舍利容器的圖像意涵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中國美術史組

楊雅雯

前言

本文先將前人所整理過的舍利容器,即石函、銅函、棺槨之相關論述作一統整。後將從歷史文本中所記載之迎送舍利之過程以及時間點。討論埋瘞舍利之情況,以及時間點和特殊現象,以便了解隋代舍利的埋瘞制度。從時間點的選擇即佛誕與瘞埋舍利兩者相交錯之概念,利用文本以及圖像來詮釋最後於唐代所出現的棺槨造型與佛說法之象徵性。本文將材料區分為文本以及圖像,先處理舍利容器的形制以及與文本上的關係,之後處理形制與圖像間的關係。

由金棺銀槨裝盛舍利的形式,可知該裝盛形式除了將舍利當作身體對待,也將涅槃的表現具象化。唐代舍利佛指的裝盛變的更為具體,在棺上表現佛腳、佛與弟子等圖像,明確表現著佛就在棺槨裡的意像。棺槨上門的表現更明確的區分出內與外的空間之不同,而迦陵頻伽圖像象徵著法音及飛往佛國世界的意義金棺銀槨的形制在實體上裝盛著涅槃的象徵

——

即舍利和裝盛的舍利盒。在棺槨平面的圖像上用佛、迦陵頻伽、門等來暗示出想像中的佛國世界。舍利的瘞埋,從隋代佛誕與涅槃的二重概念相融合的行為,演變至唐代地宮中將再生說法、佛國世界、涅槃三者的綜合表現的空間。

本文從時間點的選擇即佛誕與瘞埋舍利兩者相交錯之概念,利用文本以及圖像來詮釋唐代所出現的棺槨造型和佛說法之象徵性。筆者將材料區分為文本以及圖像,先處理形制以及與文本上的關係,之後處理形制與圖像間的關係。最後認為唐代的舍利容器除了包含了舍利容器本身的意義外,更加了再生、說法的綜合樣態。

關鍵字

舍利容器、涅槃、再生說法、金棺銀槨、迦陵頻伽

涅槃說法──隋唐舍利容器的圖像意涵

2

一、前人研究

首先,對於舍利容器的分類可見於楊泓〈

中國古代和韓國古代的佛教舍利容 器

〉一文中整理了中國發現的佛教舍利塔基和其中瘗埋的佛舍利容器。將北朝至唐代舍利的瘗埋制度發展演變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北朝早期、第二階段為北朝晚期、隋至唐初,第三階段為唐高宗、武后時至武宗滅法,第四階段為宣宗複法至唐末。北朝早期之埋藏方式為在塔下埋石函,北朝晚期、隋至唐初埋藏方式轉變為可能有磚函。

1

而〈

中國隋唐佛教舍利容器

〉一文中將隋唐佛教舍利容器變化概貌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自隋至唐初,特別指隋文帝的瘗埋制度。此時舍利函的造型為中國式的盝頂方函,並有墓誌式的塔下銘。第二階段自唐高宗顯慶五年(

660

年)至龍朔二年(

662

年)。迎法門寺佛骨舍利往東都入內供養時期,武則天創立的微型中國式葬具

棺、槨造型之舍利容器。在瘗埋舍利時仿效墓室修築地宮,將舍利置於金棺銀槨或隋代傳統石函中的方式,或置於石材雕成的靈帳之內。楊泓認為此時期中斷於武宗會昌滅法時。第三階段為唐宣宗復法以後到唐代覆亡。除了沿用金棺銀槨外,更新興以小型塔子為舍利容器。代表為法門寺的八重寶函,也強調密宗圖像的出現是唐代佛教歷史的變化。

2

宿白

法門寺塔地宮出土文物筆談

法門寺塔地宮出土文物反映的一些問 題

〉整理了北魏、隋、唐舍利的瘞埋方式和容器。在關於整體結構的配置上,宿白認為北魏直接將石函埋入塔基夯土中。隋代開始以磚石構築墓式狀建築,不再直接埋入土中。至唐代已發現的塔基中均為磚石節構的「地宮」。大雲寺和慶山寺塔基地宮均為磚室,有甬道、石門、門額,並有壁畫。而法門寺地宮的等級比前兩者更高。宿白提出法門寺地宮的前、中、後及後室後的小龕之規模為模擬人間埋葬皇帝的最高規格的構築方式。接著談論舍利容器之裝盛。北魏時是玻璃瓶、鉢等,將之置於石函中。直至隋文帝建立了舍利塔的制度。

唐代大雲寺(

694

年)塔基之舍利容器共五重。慶山寺(

741

年)石函改由寶帳替代。法門寺(

873

年)共出土四枚舍利,隨分布空間不同配置也有不同之處。宿白此篇文章中指出:「

其中最具特色的仍是模仿人間葬具的以金銀或玉制 的小型棺槨。

」在此篇文章中已提到了人間葬具縮小的觀點。最後提到了金棺銀槨為中國化的表現:

中國古代以金棺、銀槨為主要容器且構築模擬中國式墓室的舍利瘗埋制度形成,表明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許多與之有關的文物制度改變了在印

1

楊泓,〈中國古代和韓國古代的佛教舍利容器〉,《考古》(

2009

1

),頁

73-84

2

楊泓,〈中國隋唐佛教舍利容器〉,《中國歷史文物》(

2004

4

),頁

22-35

議藝份子

第十八期

3

度次大陸時的原貌,出現了適合中國傳統習俗的新形式。

3

指出中國式墓室與舍利瘞埋兩種不同象徵性的瘞埋概念,兩者在中國地宮之空間裡融合的中國化現象。

二、隋唐文本的記載

楊泓於〈

中國隋唐佛教舍利容器

〉中提出最早舍利容器的記載可見於《

高僧 傳

》卷一,《

魏吳建鄴初建初寺康僧會傳

》:「

乃共潔齋靜室,以銅瓶加幾,燒香 禮請。

4

論及舍利容器造型,楊泓例舉河北省定縣北魏塔基所出土的盝頂蓋方函,將此石函的盝頂方函造型視為舍利容器造型已中國化。

5

提出尖頂蓋圓盒造型之舍利容器,不見於甘肅以東,應與盝頂方石函不同故推定為中國化的結果。

6

隋朝起由於隋文帝的提倡,建塔瘞藏舍利之風極盛。隋文帝《

立舍利塔詔

》,下詔時間是仁壽元年(

601

年)六月十三日。其中更具體記載了舍利容器的配置。如〈

立舍利塔詔

〉:「

薫陸香一百二十斤,馬五疋分道,送舍利徃前件諸州起塔

」、「

諸州僧尼普為舍利設齋,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入石函。

7

由於此為隋高祖所立,故有強制性。而此文本中有對於瘗入石函的時間有明確的記載,也可得知各州的一致性。王劭〈

舍利感應記

〉:

曇遷曰。曾聞婆羅門說法身過於數量非世間所測。於是始作七寶箱以置 之。

……

皇帝於是親以七寶箱。奉三十舍利。自內而出置於御座之案。與 諸沙門燒香禮拜。願弟子常以正法護持三寶。救度一切眾生。乃取金瓶瑠璃各三十。以瑠璃盛金瓶。置舍利於其內。薰陸香為泥。塗其蓋而印之。三十州同刻十月十五日正午入於銅函石函。一時起塔。

8

隋安徳、王雄〈

慶舍利感應表

〉:「

舍利在講堂内,其夜前浮圖之上發大光明。

3

宿白,〈法門寺塔地宮出土文物筆談

法門寺塔地宮出土文物反映的一些問題〉,《文物》

10

期(

1988

),頁

29-30

4

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中華書局,

1992

。頁

15-16

5

同註

2

。頁

22-23

6

同註

2

。頁

24

7

唐釋道宣撰,〈立舍利塔詔〉,《欽定四庫全書廣明集》,卷十七。

8

王劭,〈舍利感應記〉,《廣弘明集》卷

17

:「其後皇帝與沙門曇遷。各置舍利於掌而數之。或少或多。並不能定。曇遷曰。曾聞婆羅門說法身過於數量非世間所測。於是始作七寶箱以置之。

皇帝以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御仁壽宮之仁壽殿。本降生之日也。歲歲於此日深心永念。修營福善追報父母之恩。故迎諸大德沙門與論至道將於海內諸州選高爽清靜三十處各起舍利塔。皇帝於是親以七寶箱。奉三十舍利。自內而出置於御座之案。與諸沙門燒香禮拜。願弟子常以正法護持三寶。救度一切眾生。乃取金瓶瑠璃各三十。以瑠璃盛金瓶。置舍利於其內。薰陸香為泥。塗其蓋而印之。三十州同刻十月十五日正午入於銅函石函。一時起塔。」

(CBETA, T52, no. 2103, p. 213, b28-c22)

Share this documentShare on Facebook, opens a new windowShare on LinkedIn, opens a new windowShare with Email, opens mail clientCopy linkMillions of documents at your fingertips, ad-free Subscribe with a free trialFooter menuBack to topAbout

About Scribd, Inc.Everand: Ebooks & AudiobooksSlideShareJoin our team!Contact usSupport

Help / FAQAccessibilityPurchase helpAdChoicesLegal

TermsPrivacyCopyrightDo not sell or share my personal informationSocial

Instagram InstagramFacebook FacebookPinterest PinterestGet our free apps

About

About Scribd, Inc.Everand: Ebooks & AudiobooksSlideShareJoin our team!Contact usLegal

TermsPrivacyCopyrightDo not sell or share my personal informationSupport

Help / FAQAccessibilityPurchase helpAdChoicesSocial

Instagram InstagramFacebook FacebookPinterest PinterestGet our free apps

DocumentsLanguage:EnglishCopyright © 2025 Scribd Inc.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Learn more in our FAQs or report infringement here.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Learn more in our FAQs or report infringement here.Language:EnglishCopyright © 2025 Scribd Inc.

576648e32a3d8b82ca71961b7a986505